总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即:战略引领、顶层挂帅、标准先行、数字思维、分布实施、持续改进。
战略引领:数字化转型不是可选题而是必选题
疫情期间,在传统业务受到极大冲击被迫按下“暂停键”之时,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却按下了“快进键”。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直观、深切地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显著优势,不再踌躇于“要不要”转型,更加深入思考“转什么”、“怎么转”。数字化转型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手段上的改进,而要上升为关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经营战略层面加以部署,以数字化转型战略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顶层挂帅:数字化转型需坚持“一把手”工程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层面的转型,这就从客观上需要企业“一把手”从整个企业发展的视角进行取舍,不可能交由执行层“越俎代庖”。同时,数字化转型涉及组织、流程、业务、部门协作等一系列变革,涉及员工思想转变、管理优化、利益再分配等方方面面,没有“一把手”强有力的支持,只靠业务部门修修补补,往往举步维艰,最终将无疾而终归于失败。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一把手”的一场自我革命之旅,“一把手”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摒弃路径依赖,重塑对企业发展与生存的认知。
标准先行:数字化转型第一要务是实现标准化
国家层面,标准上的持续高速突破为我国实现 3G 跟跑、4G 并跑、5G领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经验也适用于数字化时代。通过术语定义、参考架构、评估模型等基础性标准的规范,新概念和新技术才能得以真正的实施,凝聚行业共识形成合力加速数字化转型,避免出现“先乱后治”的发展怪圈。企业层面,在着手实施数字化改造之前,需要企业在企业内部率先完成标准化,编制起一套企业内部的数据字典,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为实现企业内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互理解提供保障。
数字思维:比“机器换人”更重要是“数字换脑”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技术赋能不等于技术万能。盲目追求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应用,只会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转而转。任何再智能、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人的需求。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一般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达80%,其中,文化是企业认为影响数字化转型有效性的最大障碍。企业需高度重视全员数字化素养的培育,把数字优先思想贯穿到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全过程,激发全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从“能用、会用”向“想用、爱用”数字化手段转变的能动性。
分步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分阶段“私人定制”
数字化转型没有针对所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答案”,每一家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都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在实施转型前,企业首先要拥有顶层战略规划和长远清晰的转型目标,而在制定具体的转型路线和实施计划过程中,更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作为转型切入点,个性化地制定符合企业和行业特点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计划。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通过分阶段推进数字化转型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路线图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由点及面地推行企业数字化转型。
持续改进:数字化转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短期上线的实施项目,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工程。由于行业属性、企业规模和数字化基础等因素不同,不同企业可能处于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但都需不断进行“目标-方案-执行-改进”的循环往复。数字化转型虽是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但也是一条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的道路。数字化转型也并非想象中那么难,不是推倒之前的投入从头开始,企业正在做的一切有关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的实践,只要能够有利于提质、降本、增效、减存,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皆为践行数字化转型。
信息来源:节选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